2007年9月10日,星期一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七版:服务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古法今鉴
假设盗牛 问出实情 合理补偿 显现智慧
刘文基

  唐朝时候,新乡人王敬被官府征发去守卫边疆。离家时,他将喂养的6头母牛寄养在舅舅李进家。一晃5年过去了,母牛生下牛崽,牛崽长大后又生下牛崽,几经繁殖,6头牛变成了30头牛。
  王敬服役期满,回到家中,到舅舅李进家去要牛。这时候,李进不想将牛全部还给王敬,就编造谎言,说两头牛死了,剩下4头牛,只返还给王敬4头老牛,别的据为己有。王敬多方打听,得知了实情,一气之下将舅舅李进告上县衙。
  王敬虽然告了状,但口说无凭,牛又不会说话,6头牛究竟死了几头,活的几头,生了几头牛,除了李进的陈述,再无其他证据证实。王敬不能举出证据证明李进隐匿了自己的20几头牛,如此看来只能败诉了。
  好在县令裴子云足智多谋,想出了一个查明案件真相的办法。他先将告状人王敬留在县衙,然后派衙役去缉拿偷牛贼李进。将李进捉拿到案后,裴子云让王敬戴上头套,远远地站在南墙边上,与李进二人对质。他首先审问李进,是否与他人共同盗窃30头牛,藏在自己家中。李进被蒙在鼓里,一点儿也不知道王敬已经以侵占耕牛不还为由将自己告上了县衙,更不知道站在南墙脚下的就是王敬,还以为那是真正的盗贼,在栽赃陷害自己呢。因此,李进一心想着洗刷罪名,就如实陈述,说30头牛并不是偷盗的,而是外甥王敬寄养的母牛生的,据此极力为自己辩白。
  裴子云命令王敬去掉头套,李进认出是外甥王敬后,如梦初醒。但是,一言既出,驷马难追,事已至此,只得如实供认,说王敬就是自己的外甥,自己家中的30头牛都是外甥王敬的。裴子云因势利导,说既然是人家寄养的,就应该物归原主。
  李进表示答应,但又觉得自己亏本,说牛生牛虽然是自然现象,但也必须喂草喂料,精心伺候,6头牛变成30头牛自己功不可没。李进说,之所以隐瞒真相,是因为明明白白地向外甥提出要几头牛作为替他养牛的报酬,太难为情了。
  裴子云一想这也是实情,30头牛虽然都是王敬的牛生的,但李进帮忙喂养,也应该得到补偿。因此,在确认牛为王敬所有的情况下,判令王敬给李进几头牛作为其5年喂养的补偿。
  裴子云不仅假借偷牛案,查明了案件真相,更加难能可贵的是,他没有矫枉过正,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,而是公平合理处理问题。他对于管理牲畜中的草料和劳动付出的处理,公正客观,与我们今天民法中规定的无因管理制度中的补偿问题不谋而合,令人不得不钦佩这位唐代县令的智慧。

  今法链接:何为无因管理?

 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,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损失,为他人管理事务的行为。无因管理制度规定了管理人与本人的法律关系是法定之债的关系,管理人因管理行为而支出的必要费用,有权向本人请求偿还。